如何防止企业信息泄露呢?
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中,企业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就需要在现在的大数据环境中保护好商业机密及数据信息,在提高员工防范意识的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操作行为进行管理,能够防患于未然;那么如何防止企业信息泄露呢?
保护终端信息安全问题不仅要防止文档勒索事件的发生,还要对员工的电脑操作行为进行管理,现在的好多数据泄露问题都是由员工引起的,对此我们可用域之盾对电脑进行全面的管理,比如说我们可以对电脑中的文件进行透明加密,或者是进行全盘加密,经过加密的文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员工私自外发,因为加密后的文件没有经过同意不能随意外发到局域网之外,否则外发的文件在终端电脑打开就是乱码。
除了文件加密之外,可以限制邮件外发、U盘拷贝和通过程序上传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信息外泄事件的发生。
如何避免企业遭遇数据泄露事故
数据泄露事故往往令人防不胜防,意外或者恶意攻击都能成为企业信息流出的渠道,进而导致商务损失。在本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些技巧,希望能在保护企业数据免遭泄露方面给朋友们带来帮助。 潜伏在互联网隐秘角落中的攻击者更令人担忧,还是对财务等敏感信息了如指掌的企业内部员工更惹人烦恼?事实证明,两者都是IT部门避之而唯恐不速的难缠情况。根据InformationWeek网站发布的2012企业技术专家策略安全调查显示,由企业雇员引发的安全事故与外来网络攻击在影响上已经基本持平。 然而由Verizon发布的2012数据泄露调查报告所认为,内部安全威胁只占攻击总体数量的一小部分——只有4%。既然如此,为什么专家们对它如此重视,甚至有点大惊小怪呢?原因很简单,内部员工了解访问公司重要信息的途径和手段,对系统情况的熟悉令他们拥有数十种难以防范的窃取措施。此外,他们的攻击造成的影响也普遍更大。就在去年,美国银行的一位员工将数百位客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了某位恶意人士手中。而后者利用这些数据开始从相关账户中盗窃资金,直接涉案总金额达上千万美元——这还不算美国银行事后为了安抚客户而额外投入的巨额款项。 内部员工给企业带来的威胁正愈发严峻,但IT部门往往仍然把保护重点放在保护网络边界免受外部攻击活动侵扰的工作上。时代已经不同了,目前值得关注的新型犯罪活动温巢就在企业内部——内部网络恶意活动必须尽早得到扼制。显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立即重新考量自己的现有安全战略,并将“内忧”威胁放在与“外患”同等重要的关注层面上。 内部安全威胁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可能是有意为之、也可能是无心之失。但无论起因如何,大家通常都可以制定一套完备的控制机制最大程度减轻其带来的危害。要解决企业内部威胁,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分别入手,即:网络、主机设备以及那些与数据生成、处理以及迁移相关的工作人员。 在网络层面,控制系统必须能够检测并分析网络流量内容,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及时阻止敏感数据进入传输通道。而在主机设备保护方面,项目则相对更加传统:反恶意软件、加密机制、变更管理以及其它安全控制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案。不过归根结底,果然与人相关的问题才是最麻烦的问题:落实管理政策、对员工进行妥善处理敏感数据方面的培训。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与大家详细聊聊这三大层面的具体实施流程。 网络——严防死守 对于企业内部员工而言,最常见的两种数据传输方式要数电子邮件及网络发送。而无论是蓄意而为还是意外过失,数据泄露的发生同样要依托这两种途径,而且在事故出现之初,具体原因往往并不明朗。使用企业电子邮件账户的员工们往往会在无意之中将敏感数据发送到错误的接收地址。与此同时,意图窃取敏感信息的恶意人士也很可能借助个人网络邮箱账户或者将信息上传至网络文件共享站点的方式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因此,电子邮件与安全网关可谓抵抗意外事件与恶意破坏的第一道防线。这些网关通常用于检查入站流量、垃圾邮件以及恶意软件,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合理部署来实现出站流量监控。内部安全网关涵盖的范畴主要指员工所生成的通往网络及邮件的流量,以及充当中继装置或代理之用的线路及操作活动。 诸如BarracudaNetworks、思科IronPort、McAfee以及WebSense等大版网关类产品供应商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数据丢失保护功能。由于流量的传递必然要通过网关,因此DLP(即数据泄露防护)模块会镇守在此,了解企业内部的敏感数据是否存在外泄现象。这套保护模块同样会关注特定的数据类型,例如信用卡以及社保号码等内容,用户还可以通过创建分类标签界定哪些文件不应该由企业网络传播到外界环境。一旦模块检测到这类数据有输出行为,管理员会立即得到提醒。流量会立即被冻结,同时相关用户也将收到警告提示。不仅如此,这类潜在的违规行为也会被系统发送到企业中的安全部门、人力资源以及该用户的顶头上司处,这种严厉的惩戒措施无疑会敦促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严肃谨慎的态度。 除了网络与电子邮件流量分析,基于网络的DLP产品还能够监控包括即时通讯、社交网站、点对点文件共享及文件传输协议在内的协议与服务。 然而,在经过加密的信息面前,DLP及其它网站安全产品可就抓瞎了。如果用户事先做过充足的准备,利用像SSH/SCP或者Tor这样的加密网络传输方式发送数据,那么这些内容将能够顺利绕过基于网络的DLP机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DLP产品通常还包含基于主机以及基于存储设备的DLP方案,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进行讨论。 异常检测系统是另一种网络层面的备选方案,Lancope公司与Riverbed技术公司堪称这一领域的业界翘楚。此类产品会首先创建出一套正常网络活动的基准指标,再将当前网络活动与指标相比照,并在发生偏离时发出警报。举例来说,网络环境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通常会与12台其它计算机及服务器产生交互,且每天产生的数据传输量在100MB到200MB之间。如果突然某一天计算机涉及到的交互对象超过了20台(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及其它系统在内),或者是针对某文件服务器或数据库的传输量一跃超过500MB大关,这样的异常活动会立即引起系统的关注,并实时向系统管理员发送警报。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CERT内部威胁中心已经严格界定了几种主要内部攻击的类型与特征,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内部攻击者通常会在决定离开企业的前一个月内开展恶意活动。他们从企业服务器端将敏感数据下载到自己的工作站中,然后通过发送邮件、烧录光盘或者使用U盘拷贝等方式保留副本。不过与前文响应的是,这种超出常规的数据下载量可以及时被网络异常检测系统捕捉并追踪到,同时相关用户的活动将立即被标记并受到监视。 然而,网络活动异常检测系统同样无法全知全能。首先来说,它不会向我们发送内容明确的提示信息,例如:员工Bob似乎在尝试窃取某些敏感记录。恰恰相反,IT部门会得到一份关于应用程序及网络异常活动的报告,而安保团队则负责深入调查。也就是说,日志分析、网络活动审查以及当事人取证等工作要交由完全不懂技术的家伙来完成。这种分别处理的方式往往令调查工作陷入僵局,巨大的安全威胁通常也只能不了了之。IT与安全团队必须筹备大量资金并投入时间与精力,才能对异常活动检测系统做出合理调整,最终通过报告分析及调查得出有价值的安全提示信息。 IT部门同样可以利用专业工具监控数据库中的异常现象。这类工具的主要作用是掌握企业内部员工的动向,因为数据库可以说是珍贵商务信息的大本营。数据库活动监控(简称DAM)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包括Imperva以及IBM等,它们能够帮助管理员轻松了解用户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行为。DAM产品运行于网络或主机层,可以捕捉到许多异常活动,例如平时只访问30到40条信息记录的用户突然在一天之间访问了上千条记录等。 主机——不容疏漏 对于以笔记本电脑与平板设备为代表的主机系统同样应该得到严格保护,力图最大程度避免蓄意或意外违规情况的发生。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密技术。在我们组织的安全战略调查当中,有64%的受访者认为加密技术能够有效保护企业免受安全威胁的侵扰。经过加密的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存储媒介以及移动终端可以令这些设备在失窃之后仍然保证其中的资料安全。精心部署并配置得出的管理政策会保证加密技术在方方面面落实到位,而强大的密码分配策略及保护能力不仅会帮助我们在设备丢失之后不必担忧数据泄露,更能够以远程方式清除设备中的信息。 加密的应用领域还有很多,例如在将文件复制到可移动存储媒介、智能手机以及电子邮件中时,这项技术将令整个过程更加安全。以Credant公司的MobileGuardian以及McAfee公司的TotalProtectionforData为代表的此类产品能够在数据被写入移动设备及便携存储媒介时主动进行加密。出于对鼓励加密技术推广的考量,某些国家的数据违规法令允许企业在数据丢失或被盗时无需通知相关客户该信息是否已被加密。 在安全要求方面特别严格的企业往往勒令禁止员工使用以U盘为代表的各种便携式存储媒介。许多终端保护套件,例如赛门铁克的EndpointProtection以及McAfee的DLP,都会全面或部分禁止U盘的直接使用。 为文件服务器这样的敏感数据源配备适当的访问及审计控制措施也能够有效阻止来自内部员工的恶意行为。方案之一开发基础文件及文件夹层面的审计,通过这种方式管理员就可以追踪用户的访问行为,并实时进行权限提升及软件安装许可等操作。尽管这听起来并不困难,但其中的挑战在于,大多数企业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敏感数据保存在何处。如果连这些基本情况都未能掌握,那么文件及文件夹审计机制基本上也就形同虚设了。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确定敏感数据的存储位置。DLP产品中已经普遍加入了数据枚举功能,这能够有效帮助IT部门掌握社保号码、医疗记录以及信用卡数据等信息的存储位置。位置确定之后,我们要将数据进行合并,并与相应的用户权限相关联;接下来要做的是通过集中记录或者安全信息及事件管理(简称SIEM)工具实现文件及文件夹审计流程。经过正确配置的提示系统应该会在访问行为发生异常或者外部用户获得访问敏感信息访问权限时及时发出警报。 另一个重要步骤是监控工作站及服务器的配置变更,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突如其来的大规模变更很可能表明某些恶意人士正在或准备侵犯我们的敏感数据。在准备阶段,他们肯定要首先为自己的工作站赋予与管理员等同的高权限,并添加新硬件以进行数据拷贝,或者通过清空或禁用日志系统来掩盖自己的犯罪活动。 SIEM与专业变更管理软件能够及时发现这类活动并提醒管理者,在这方面我推荐Tripwire公司的PolicyManager以及NetIQ公司的SecureConfigurationManager。使用变更及配置管理工具的另一大好处在于,它们通常还拥有工作流管理功能,能够对工作流内容进行处理、核准并根据记录恢复配置变更。 最后,IT部门必须定期记录安全信息、查看日志并依照数据统计结果制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这类工作虽然枯燥繁琐,但意义相当重大。我们不妨回想一下2011年Verizon数据泄露调查报告所给出的结论:“几乎每一次数据泄露事故在真正爆发之前,受害者都有很多机会发现并及时纠正这些问题。但这些重要的记录内容要么干脆没人看,要么看过就算,而没有被融入实际行动。”而在Verizon发布的2012年报告中,这种趋势仍然在持续:调查中84%的受害者根本不知道那些危害极大的数据泄露事故早已在日常记录中留下了蛛丝马迹。事实上只要对现有日志记录系统进行认真检查,这类内部攻击完全可以被扼杀在摇篮中。正是出于这种原因,Verizon公司才建议大型企业“认真监控并深入剖析事件日志”,并将这条建议放在年度箴言的醒目位置。 人为因素——建立规则 研究表明,大部分内部恶意攻击来自那些对企业心怀不满,或者即将离开企业另谋高就的员工。而除此之外,既然是那些没有怨气的雇员,也很可能栽在社交网络及其它网站上遭遇钓鱼攻击,因为一般来说普通群众对恶意链接的危害及特征并不了解。人为因素,才是安全工作最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要提高全民防范意识,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定义准确、易于理解的管理政策。遗憾的是,根据我对当前主流安全架构及政策内容的调查,大多数企业都没能做好这一点。政策条件又臭又长,字里行间极尽晦涩之能事,这使得大多数普通员工根本无法理解甚至阅读此类制度条款。于是乎,员工很快将政策抛诸脑后。他们并不是不想遵守,而是完全没能理解甚至是读完这种长篇大论。 不要在创建管理政策时简单地将需要检查的内容或者规章条款列成一份清单。相反,我们应该推想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为他们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意见,同时明确列举严格禁止的各类行为。将背景调查、数据处理及分类、企业资源使用许可、安全注意事项及培训与政策制定相结合,力争拿出一套能够真正服务于实际的指导性文件。 组织出详尽的数据分类及实践方案,明确规定哪类数据允许被存储在哪套系统当中、数据应该如何通过网络加以传输、各种加密要求以及数据是否能够存储在移动设备及便携式存储媒介之中。经常与敏感数据及系统打交道的员工则应该严格按照数据分类政策的要求保存信息,并定期进行更新。 如果我们希望员工能够切实遵循政策要求,培训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帮助企业建立培训计划,包括系统网络安全协会出台的安全工作大纲以及OffensiveSecurity团队制定的企业安全意识培训项目。此外,InformationWeek网站发布的《安全:用户须知》报告中也包含了不少实用技巧,不妨让员工仔细阅读以指导实际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物理设备安全也是常常被忽视的关键因素。企业往往在制定管理机制方面花尽心思,却没有想到如何避免员工盗窃公有设备。大家不妨在敏感位置部署监控系统,并限制员工的访问行为,以最大程度减少盗窃活动的发生。 金城汤池,严阵以待 要从根本上防止内部威胁,我们需要严查技术漏洞、长期监控员工行为。要做好这两点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内部员工出于工作目的访问敏感数据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攻击流程、了解潜在动机并将控制方案部署在效果最好的层面。大家不妨先指定那些最需要保护的重要信息,为它们建立坚不可摧的防御机制,再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把心得酌情推广到对网络及主机系统的控制中去。 再就是千万别小看了人为因素。制定便于员工理解并遵守的管理政策,培养他们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同时始终以警惕的目光关注用户活动中的每个细节。 利用分层方案对网络、主机以及人为因素进行分别控制,这是真理,却离我们很远。实现理想的过程永远坎坷而漫长。正如Verizon公司在2012年度报告(这也是该公司连续第三年发布的报告)中所言,几乎所有内部违规行为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结果。”要想真正将内部威胁牢牢控制住,我们可能也得拿出同样“有组织、有预谋”的方案来应对才是。
如果公司机密被他人泄露应该怎么做有什么方法?
每个企业都有其独有的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这些信息就被称为商业秘密。对于泄露和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仅是违反了合同的保密义务,也构成了犯罪。那么,商业秘密侵权责任有哪些
1民事责任
1、违约责任:按双方签定的保密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侵犯商业秘密的一方即违约人如果实行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但并未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仍需支付合同约定的违约金
2、侵权责任: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损害的,以其所遭受的实际损失额进行赔偿,如果权利人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应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获得的利润为赔偿额。
另外,反不正当竞争法还规定了侵权人还应承担权利人因调查侵害其合法权益不正当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3、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还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其它承担责任的方式。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但是对于侵权和违约权利人只能择一,不能同时主张。
2行政责任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发生侵权行为时,受害人可主动向工商行政管理局请求查处。
1、停止侵权行为:对于侵权行为,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2、罚款:根据侵犯商业秘密的情节处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3刑事责任
侵犯商业秘密罪,该罪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或获取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这里所说的“损失”,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1、自然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以上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措施。
由此看来,侵犯了商业秘密造成经济损失的,不仅仅是要赔偿该损失,还构成了刑法上的侵犯商业秘密罪,需要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个人信息被商家泄露怎样处理
个人信息被商家泄露在这个情况下你应该收集证据线索,在信息泄露之后,很容易收到各种各种的邮件,接到天南海北的电话。这时候要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向相关部门报案。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
一、个人信息泄露的影响有:
1、垃圾短信。
2、垃圾邮件。
3、信用卡被透支。
4、惹上官司。
5、不法分子诈骗。
二、个人信息罪构成条件
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和公民身份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窃取、收买等方法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是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本身以及单位的工作人员(自然人)。
4、主观方面:故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企业再遭数据泄露,信息安全如何确保?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互联网化,很多生活习惯被重新定义,社交、娱乐、支付一支手机全部搞定。生活互联网化,带给了我们很多便利,但同时互联网引发越来越多的信息泄露事件,也引起了我们的担忧。现代人的个人信息基本已经全部搬进了手机里,一旦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将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信息泄露之痛
前几年轰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其起因就是因为徐玉玉填报的个人高考志愿信息系统有安全漏洞,被黑客利用获取了大量考生的个人信息资料,这其中就包括了徐玉玉的个人资料。这些资料被黑客放到网上售卖,最终这些资料卖到了一个诈骗团伙手中。一通诈骗电话,让家里贫困又毫无社会经验的徐玉玉上了当,因为心焦、心郁导致心脏骤停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试想,如果我们的系统没有安全漏洞,黑客就不会有可乘之机,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同样是信息泄露,前段时间万博体育平台的在线竞猜网站也爆出用户数据被泄露的安全事件,该网站的大量用户投诉开始经常接到各种骚扰短信和电话,叫苦连天。
如何保护我们的信息
首先需要提高我们的信息保护意识。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遇到需要提供个人身份信息或者联系方式时,一定要确认对方是否为正规公司或企业。就算要提供信息,也一定要注明“仅限XX用途,其它无效”之类的信息。
其次需要提升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特别是面向互联网的系统,一定要加强安全方面的投入。互联网因为是一个公开的、面向世界的系统,它的安全基因较弱,需要持续的、定期的用技术手段检测安全漏洞、主动加固安全策略。
第三是网络监管部门加大巡查力度。将那些存在于互联网灰色地带的产业和不正规的网站、程序予以查处,净化我们的互联网空间。
第四是防泄密系统,这是一套从源头上保障数据安全和使用安全的软件系统。包含了文件透明加解密、内部文件流转功能、密级管控、离线管理、文件外发管理、灵活的审批流程、工作模式切换、服务器白名单等功能,从根本上严防信息外泄,保障信息安全,到终端用户的所有操作行为并生成各项统计报表,协助定位安全事件源头,提供有力依据。
信息泄露怎么处理方法
1、信息泄露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0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