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护理不良事件及分类
不良事件定义指在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或在任何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或事故及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护人员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临床护理常见不良事件分类:
1、用药事件:给药错误、医嘱漏执行、在缺少医嘱的情况下给药、不做皮试给药、执行已停止的医嘱、违反药物配伍禁忌等、药品保存不当或丢失,其他。
2、压疮:院内获得压力性损伤
3、跌倒、坠床:院内跌倒、坠床
4、非计划性拔管:气管插管、胃管、鼻肠营养管、导尿管、深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各种造瘘管、血液透析或滤过管道、胆道引流管、动脉管道、其他。
5、标本类:标本采集对象错误、标本采集时间错误、标本采集后未送检、标本条码贴错、标本遗失、打碎、标本撒桐陆漏、实验室检查项目漏检,标本种类错误、送检部门错误、选择试管错误、其他。
6、输液、输血类:输血对象错误、输血(剂型、剂量、种类)错误、包装袋破损、液体或血制品被污染、输液、输血不良反应、药物外渗、渗出、静脉炎(二级及以上)、静脉管路堵塞、破损、断裂、异位、其他
7、意外事件:烧(烫)伤,约束意外,汪轮孝自残,自杀,走失,咬破体温表,误吸/窒息,职业暴露(针刺伤、锐器伤),无菌物品、器械未达到无菌标准,医疗器械、仪器故障,输液泵/微量泵操作不当,护理文件丢失,管路错连接,其他。
8、手术事件类:体内遗留手术物品/器械、手术物品、器械清点错误、电(刀)灼伤、术前准备不充分致延迟手术、其他。
9、沟通类:护患沟通不良致投诉、身体攻击、其他。
扩展资料:
不良事件类型
1、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3、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输血不良反应;
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困稿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5、因工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6、严重院内感染;
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安徽省立医院-规范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分类上报管理的指导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护理不良事件
福建省立医院方主亭医生
福建省立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介入医学专家。
以下是记者的报导,供您参考。
医院“铅衣人”:在射线中救死扶伤
发布时间:2015-04-23 | 点击数:134 | 字号:大 中 小
海都记者随医记③
随医地点:省立医院介入手术室
时间:4月20日8:00至20:00
随医记者:黄演、章微、肖春道
一场手术下来,方医生的衣服已经湿透,他换上干衣服后继续新的手术
在始终明亮的手术室内,一场接着一场的手术,让医生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只有困了累了,才知道该下班了
海都记者(右)也穿上30斤重的铅衣
陈良生(老陈)——已过花甲的老主任,任性固执,说一不二。
方主亭(小方)——人高马大,文艺青年,能把手术写成诗歌的年轻博士。
许多人知道医学里有“外科”、“内科”,却很少人知道“介入科”。“介入”是现代医疗产物,它依靠医学影像设备做引导,搭蚂卖利用穿刺和导管进行诊疗。对于病患来说,这意味着穿一个很小的口,去治大病或者疑难杂症,而且只要局麻。
不过,“医学影像”意味着辐射,物毁这不是那种可以轻易“消化”的伤害,病人接受的是知逗短暂的辐射;做介入的医生,意味着经年累月地承受辐射。
4月20日上午9点13分,省立医院导管手术室,第一台手术开始,医生第一次踩下开关,黄灯亮起,辐射开始;之后,老陈和小方轮番上阵,9台手术结束后,已是傍晚6点30分,全程无休。其间预警辐射的黄灯开启多少次,已无法计算。
超过12个小时的跟班,记者体验了30斤铅衣的笨拙,也品尝了乏味的午餐,而这一切,只是介入医生普通的工作日。
孤独的手术室
因为射线的缘故,这里的手术室被铅墙和铅玻璃包围,与世隔绝,连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都被严实地关在手术室里。
“我要踩下去了,你们要不要出去?”老陈提醒我们。手术台下,有个脚踩开关,踩动后,黄灯亮起,病人身体的透视影像呈现在屏幕上,这意味着辐射开启。虽然记者和医生们穿着同样的防辐射铅衣,但他们还是认为“能少一点,就少一点”。
手术室里一般是一到两个医生,用很细的导管和导丝在病人身体内穿行。导管走到身体的什么地方,走的方向对不对,全靠屏幕上的透视影像判断。有时,导管会放出一阵“烟雾”,那是造影剂。通过“烟雾”可以看清病灶的形态。然后,医生们盯着图像,开始手上的“针线活”。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一般是清醒的。老陈偶尔会和病人交流,甚至抛出冷笑话,缓解紧张气氛。
因为辐射的缘故,一堵铅墙把手术室隔成内外两重天地。
手术室内外的互动很多,一般是通过麦克风传话。但是,由于常年协作,默契度很高,他们常常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手术室外,人们常常是跑步的节奏,才能配合得上里面的医生。慢了,医生是会开骂的。手术室里,医生静静地做事,偶尔也有讨论,说的均是医学术语,语调很平和,比如,“要不要送个鞘进去?”“不要放,越放窟窿越大……”
50%的辐射
记者进入手术室采访前,需要穿上很重的铅衣,戴上铅围脖。
“生过孩子没?”进入手术室前,医生这样问记者。
“射线首先会影响腺体,所以,要把腺体保护好。要保护骨髓,还有生殖器官。”旁边的技术员林秋萍解释说。
比起一般的手术医生,介入医生多了几件装备:铅衣、围脖、铅帽、铅手套。整套重约30斤。这些,是在辐射环境下保护医生的装备,大约能挡掉50%的射线。这些装备,又闷又重,记者穿着半小时后,就觉得背部酸痛。而医生做完一台手术,身上就会被汗浸透,就得脱下衣服,换一身干的。
所以,有时医生为了更舒服地做手术,许多防护能省则省,比如铅帽。4月20日全天,没有医生戴这种沉重的帽子。年纪最大的陈良生最过分,连围脖都不戴,甲状腺在射线环境中没了保护。
“辐射量?可以计算的,但麻木了,算了也没用。今天就两个医生,算不算,一样都要上台。”
“干这个,就不能太计较,计较就没法干了。我们是连班,正常到了下午3点要下班了,但可能‘正常’吗?”
“放射假有啊,一年有一个月……但没休过,这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休了谁来替?”
中午12点,手术间隙,参与手术的所有人窝在狭小的储物间吃饭。记者和医生们闲聊了起来,因为记者的探班,医生自己掏钱买了好吃的盒饭,而平时他们都吃食堂送来的盒饭。
医生的情怀
介入手术室的老陈和小方是两代医生。两代医生有着不同的情怀。
老陈60岁,说话直接,大包大揽。他说治好一个病人,看着病人活蹦乱跳地离开最有幸福感。当问及“什么事最难忘”时,回答是“把病人搞死时最难忘”,再问下去,所谓“搞死”,是同情病人但无力回天的情况,“哎,医学真是不完美。”老陈说,有时候实在救不好病人,眼泪都会掉下来。
小方36岁,是名博士,也是文青,喜欢用散文的形式科普今天的病例,用手机拍些写意的照片,甚至写诗。当天,所有手术都做完了,方博士却坐在电脑前琢磨怎么向大家介绍今天的一台手术。于是,他借用了最近很火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翻看过去的文章,他几乎把各种时事热点都写进介入手术病例了:铁帽子王、DUANG、大老虎、大白……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病人和同行更有兴趣了解介入。
手术做完,天黑了,小方不放心今天做过手术的病人,跑到病区一个一个地问过去。
结束时,已是夜里8点,高强度工作整整12小时,天下着雨。
翻开小方在微信上写的科普文章,竟然翻到他写的一首诗:
今晚,有雨敲窗
但愿不是急促的电话声让我从睡梦中惊醒
今夜,有雨敲窗
就让我心如止水,置身于墨色的静夜
感恩岁月,赠予我们一杯清茶相伴的时光。
榕城快评之随医观察二:
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
背景:周一,海都记者在省立医院进行12小时的跟班采访,体验介入科医生的一天,近30斤笨拙的铅衣,乏味的午餐,其间预警辐射的黄灯开启多少次,已无法计算。
在跟访时,手术间隙,陈良生医生接了一个免提电话。电话那头,朋友说,家人急腹症,痛个半死,送到医院,医生开了一个20多厘米的口子,才找到是尿道破裂。“你说,现在医学都这么发达了,什么检查不能做,还需要开20多厘米的口子。我要告医院!”
一听,老陈就急了,几乎是吼回去的:“我告诉你医生没有错!你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老陈说这话时有些咬牙切齿。他告诉朋友,当时,病人痛得半死,无创的检查可能要2~3天才有结果,到时候家属又说医生是脓包,病人痛成这样都束手无策。搞不好,痛得人都有可能没了。剖腹探查是当时最有效的处置。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多少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有关。随着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医学不断发展,于是,人们对医学有一种幻觉,认为医学无所不能。只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设备,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人们对医学期望值越高,一旦治疗效果没有达到病人的预期,或者治疗过程达不到患者的理想,医患之间就可能由“同路人”变成“陌路人”,甚至成为“仇人”。
有不少医闹事件,都是因为病患不了解病理就“想当然”。在电视剧《心术》中,有一位妈妈,因为身患多种病需要做多次手术,开多次刀,结果她的儿子就向媒体投诉,说“把我的妈妈当马路,划拉一下就是一口子,划拉一下就是一口子”,结果掀起轩然大波,差点毁了一个好医生。而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鲜见。
作为患者,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更要对自己的治疗有理性的认识。稍微一点“不如意”,就恶语相向,最后不仅伤医,更是伤己。(海峡都市报4月23日第33、41版 记者 黄演 章微/文 肖春道/图)
省立医院公众号没法绑定手机号
网络不稳定。
1、是因为手返态机的网络不渣世枯稳定导致省立医院公众号无法绑定。
2、可以到网络好的如洞地方或者是连接wifi重新尝试。
0条大神的评论